Ï
如何预防手足口病
发布日期:2023-05-09 06:53:29   来源:泰安幼儿园   点击量:

一、什么是手足口病?
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。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,主要表现为发热,手、足、口腔及肛周等部位的典型疱疹,极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。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,最终可能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。所以我们要明白,这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,因为病毒感染大多没有特效药治疗,所以预防疾病,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对付这个敌人的根本。而且本病少数的可以发展成重症,所以我们又不能掉以轻心,及时发现病情的进展。

二、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

1、发热:发热是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。

2、皮疹:所谓手足口病,是指早期起病会发现口腔黏膜(口周、咽部)、手、足以及臀部会出现斑丘疹、疱疹,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,疱内液体较少。故而得名,这也是手足口病的特征性表现,当然也有一部分紧紧表现咽部疱疹,称之为疱疹性咽峡炎。这种皮疹不痛、不痒、不结痂、不留疤,但会有咽部疼痛。

3、类似感冒症状: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

4、重症表现:少数病例(尤其是小于3岁者)病情进展迅速,在发病1-5天左右出现脑膜脑炎(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)、脑脊髓炎、肺水肿、循环障碍等,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,可致死亡,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。 所以一旦出现进展迹象,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,及时就医。

5、手足口病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,所以多感染5岁以下的儿童,所以容易在幼儿园、学校、游乐园儿童群聚的地方聚集出现,通过儿童相互接触而传播。仔细查证多能找到传染源。接触后在体内潜伏3~6天而出现症状。

三、手足口病如何预防?

1、注意隔离患病幼儿,如果发现宝宝周围有发热,出皮疹的孩子,一定要注意隔离,不要接触。在幼儿园里,老师要密切注意发热皮疹的儿童,一旦出现这样的病例,及时隔离,并且密切监测与发热宝宝接触的儿童的体温及皮肤是否有皮疹等。宝宝尽量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,也是一种隔离方式。

2、注意卫生:勤洗手、家具奶嘴要消毒。病毒可以通过唾液、疱疹液、粪便等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绢、牙杯、玩具、食具、奶具以及床上用品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。勤洗手,注意玩具、奶具、毛巾等宝宝用品的消毒,而且注意室内通风。

四、宝宝得了手足口病,该怎么办?

一旦发现宝宝有发热,再看看宝宝手心、脚心、口腔以及肛周,如果发现疱疹,就可以诊断本病。手足口病跟一般病毒感冒一样,大多数是轻症的,整个疾病过程短暂,会有一周左右时间,治疗也是类似其他病毒感染一样,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,对症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。

1、退热治疗:当宝宝体温超过38.5℃时,应给予退热治疗,如果宝宝曾经有过热性惊厥那么就要更早给予退热处理(一般体温超过38℃),可选用儿童退热剂型如美林(布洛芬)、泰诺林(对乙酰氨基酚)等常用退热药,要是宝宝拒绝口服,也可以有对乙酰氨基酚肛栓剂,经肛门直肠给药,但是千万不要给宝宝使用阿司匹林。

2、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:多数宝宝表现为“疱疹性咽峡炎”,你会发现宝宝口腔里有很多疱疹,尤其嗓子里,粘膜会出现小溃疡,宝宝会感觉口腔及嗓子的疼痛,爱流口水,不爱喝水和吃饭。喝水少了,不利于口腔黏膜溃疡的恢复,加上宝宝发热,甚至有可能出现脱水,所以口腔护理是宝妈宝爸们的重要工作。

为了减少口腔及咽部疼痛,对于稍大能够配合治疗儿童,可以使用口腔溃疡膏,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,使用前用淡冷盐水漱口。给宝宝喝偏凉的流质食物如稀饭,牛奶,果汁等。温热的食物会让宝宝溃疡部疼痛更加明显,所以要避免,还要避免坚硬干燥的食物,如饼干类,容易刺破溃疡部。

对于偏小婴幼儿,也可以使用含薄荷中药成分喷雾剂(如“开喉剑”),喷于咽部和口腔,能够缓解患部疼痛。喂食牛奶和水不要过热。

3、注意休息。尽量让宝宝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休息,宝宝退热后,精神好点了也要避免活动过多。尽量让宝宝得到充分休息。

泰幼保健室  2023-05

分享到:
相关信息